1. 平台化才能让你走得更远
只要你比竞争对手响应市场快一点,活得久一点,就能争取更多生存的空间。绝妙的商业模式、市场机遇更像是魔法,能迅速壮大公司,但并不是人力可控的范畴。我们能做的是打磨好工具、平台,以待风起时变,稍能驾驭便能青云直上。
平台建设是长周期、高收益的投资。平台会伴随着公司一起成长,大的公司一定有好的支撑平台。
大部分的小公司都活不过 3-5 年,小公司不会大力建设平台,但它们会非常乐于尝试新鲜的技术。新技术意味着不够成熟、不够稳定,但能获得额外的竞争力。比如,采用了新的发布系统,能同时支持 10 个版本的灰度,大大加快了产品的迭代速度,提升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。
新的平台确实给小公司带来了收益,但随着公司的发展,这种拿来即用的平台逐渐无法满足业务的需求,我们得不断地投入人力维护别人的平台,或者愿意为之付费。
需要注意的是平台支撑业务增长的边际收益长期是递减的。其中的原因在于,短期受益于自身规模增长,随着人员在招聘市场的流动,会逐步抹平与竞争对手之间的优势,降低因平台带来的收益。当平台的先进性缺失,获得的超额收益不足以覆盖为之支出的成本时,公司就会开始寻找新的平台。
一定程度上,平台的先进性代表着公司生产工具的先进性。领先的平台服务会让公司在市场更具竞争优势。
2. 认知的高度决定平台的先进性
这里谈到的平台究竟谈的是什么?我认为,平台是一种知识的服务化。这种知识来自对某个领域认知的积累,可以是经验,可以是通识,可以是综合的解决方案。
建设没有认知高度的平台,犹如造了一把冲锋枪,可能会因为使用者的无知和坏心思,造成巨大的破坏。因此在建设平台之前,我们一定要提升对领域的认知,抽象相关的概念形成适合自己业务的逻辑。
认知的积累是一件很难的事情,而将其抽象化、普适化就更具挑战。一线团队直面业务场景,经验丰富,但忙于琐事无暇思考; 支撑团队有工具,有方法论,但又难以下沉到一线充分了解业务场景。这两个团队的合作成本很高,但也只有实现了这种经验的传播、认知的转化与提炼之后,才具备平台落地的可能。
3. 走向服务化,远离流程
标准化是服务化的前提。只有标准化才能让小公司成长为大公司。个性化,定制化的东西,始终是小众的;普适的,通俗的东西,才具备足够的市场空间。公司成长的过程,实际上就是由局部推向全局,将小众推向大众的过程。而要让更多人接受,世俗化、规模化是不可或缺的环节。
服务的是人。平台面对的不是听从指令的机器,而是会犯错,有疏忽、有情绪的人。平台不应该让用户先去 A、再去 B、最后 C 达成目的,而应该将 A-B-C 串起来,让用户授权。
因此这里的的服务化,我想强调的是,用户只需授权,而无需知道内部的流程细节。就像你去银行取钱,只需要输入密码,就能拿到钱,银行不会给你一个操作手册,让你按照手册上的说明进行。
但实际情况是,一旦一个平台动作跨团队,必须要看文档,理解流程才能完成。这种体验非常糟糕,产品形态太过机械,缺乏服务的意识。
问题的根本原因于多团队缺少共同的愿景,面向流程的交付思维。我们应该知道的是,仅仅只是开发一个功能,并不会带来任何的用户价值,一定要等到这个功能上线,并真正使用起来。因此,应该摒弃流水作业的工作方式,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流转不仅效率低下,无法激发团队的积极性。